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深海科技”首次被正式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这一政策的背后,是“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10.54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1.5%,其中,能源矿产、生物医药及智能装备等深海科技相关产业占比超25%,市场规模直逼3万亿元,这一“蓝色新质生产力”如何打造万亿级经济新增量?
随着政策的推动、法规的完善、市场需求的增长、技术创新的驱动,未来,深海科技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产业链有哪些环节更具收益潜力?
3月26日16:00关注鲸直播,本期特邀鲸平台智库专家、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知名科技作家陈根为大家进行解读。
AI财评
【财经视角:深海科技产业的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
从产业经济角度看,深海科技被纳入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具有三重驱动力:一是海洋经济已占GDP近9%,但深海开发率不足5%,存在巨大价值洼地;二是关键技术突破带来成本拐点,我国载人深潜、ROV等装备国产化率超70%,推动开发成本年均下降12%;三是能源安全需求倒逼,南海可燃冰储量相当于800亿吨油当量,商业化开采将重构能源格局。
投资机会呈现金字塔结构:上游装备制造(耐压材料、传感器)毛利率可达45-60%,中游数据服务(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年复合增速25%,下游资源开发(生物医药、矿产)想象空间最大但周期长。需警惕技术转化率低(当前不足30%)、国际公约限制(如海底采矿条款)及重资产投入(单台AUV造价超2000万元)三大风险。建议关注具有军工资质转化能力的企业,这类标的往往能实现技术-商业双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