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翔丰华:下游三大产业蓬勃发展 产品质量及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金基研》星月 /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革新的双重驱动下,锂电池作为核心能源载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激发市场需求,储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加之AI技术带动消费电子行业复苏,共同为锂电池及其负极材料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国内先进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上海市翔丰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丰华”)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完善的产品布局、稳定的优质客户体系以及前瞻性的研发战略,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此外,翔丰华已与清陶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固态/半固态电池材料研发,合作正常推进中。翔丰华已布局硅碳负极、硬碳负极、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领域,并具备了产业化基本条件。

 

一、锂电池下游三大产业蓬勃发展,国内负极材料出货量逐年增长

作为国内先进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翔丰华主营业务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

 

1.1、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攀升,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推动销量增长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储能市场也快速发展,共同推动了锂电池需求的增长。

据中汽协数据,2020-2024年及2025年1-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45.60万辆、367.70万辆、721.90万辆、958.70万辆、1,288.80万辆、696.8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36.73万辆、352.05万辆、688.66万辆、949.50万辆、1,286.60万辆、693.70万辆。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41.4%、40.3%,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提升至44.3%。

2025年1月,商务部等8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在2024年的基础上扩大了补贴范围,带动销量进一步增长。多项政策陆续出台,持续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活力释放。

随着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推进,以及国内汽车“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1.2、AI技术推动消费电子行业复苏,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

国内3C消费品市场中,手机与计算机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电子消费需求存量市场较大,但整体增速趋于平稳。随着AI技术日益普及,促进了AI手机、AIPC等消费电子行业的复苏。此外,AR/VR眼镜、AI眼镜、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硬件市场持续增长,为3C消费电子电池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

在碳中和背景下,储能作为协调互动源网荷储、实现电力供需动态平衡的刚需,成为发展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环节。政策不断完善、储能行业逐步成熟、商业模式日益清晰、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储能市场持续扩大,储能锂电池出货增长明显。

据高工锂电(GGII)数据,2020-2024年及2025年1-6月,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16GWh、48GWh、130GWh、206GWh、340GWh、265GWh。2025年上半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128%。

2024年以来,国家层面储能支持政策延续深化,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储能项目并网、市场交易及调度运用的规范性文件,相关规定更加细化和完善,有效推动新型储能加速融入电力市场,为储能行业未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

 

1.3、国内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逐年增长,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下游锂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国内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逐年上升。

据GGII数据,2020-2024年及2025年1-6月,国内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分别为37万吨、72万吨、137万吨、165万吨、208万吨、129万吨。2025年1-6月,国内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同比增长37%。

长期来看,全球电动化趋势、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锂电池以及负极材料需求仍具备持续增长潜力。

此外,随着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等领域渗透率的提升,以及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电动船舶等领域电动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拓展了锂电池应用场景,有望带动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多元化增长。

综上,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储能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消费电子领域也因AI技术革新焕发新活力。这些趋势共同推动了锂电池需求的上升,进而带动负极材料出货量逐年增长。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加速、储能应用场景深化以及新兴领域的拓展,锂电负极材料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产品质量及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客户资源稳定优质

作为锂电负极产业头部企业之一,翔丰华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品线,产能规模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优异。凭借性能优异、品质稳定、种类丰富的产品,翔丰华已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

 

2.1、产品线丰富且产能持续增长,产品质量及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相对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翔丰华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品线。目前,翔丰华已掌握石墨负极材料的产品开发和制造经验,业已形成涵盖高端改性天然石墨、高端人造石墨、高端复合石墨、硅碳负极材料以及其它新型电池材料等诸多品类的产品线。

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翔丰华的产能不断提升。据翔丰华的公告数据,2022-2024年及2025年1-6月,翔丰华的产能分别为6.70万吨、8.02万吨、9.00万吨、5.46万吨。

依托于对上游原材料供应的严格把关、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及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翔丰华石墨负极材料产品质量及性能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翔丰华自主研发的高能量密度、低膨胀、长循环等特性的天然和人造石墨产品获得下游动力锂电龙头厂商的高度认可。

此外,在 2023 年10月,翔丰华通过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债券,募资主要投向6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通过该项目,翔丰华将形成集前端加工、石墨化加工、后端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布局,可以实现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环节的百分之百自给,有利于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并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与优质客户建立稳固合作关系,拓展国际市场成效初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翔丰华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包括比亚迪(002594)、LG新能源、国轩高科(002074)等多家客户。稳定优质的客户资源也为翔丰华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增产能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

其中,翔丰华与比亚迪自2012年开始合作,2014年1月开始批量向比亚迪供货。2018年,翔丰华通过LG化学认证测试,2019年11月,成为LG化学合格供应商并开始批量供货。2020年,LG化学拆分其电池业务成立LG新能源。翔丰华与其合作关系顺利延续,继续向LG新能源批量供货。翔丰华自2019年开始与国轩高科建立合作关系。

另外,翔丰华积极拓展德国大众、韩国SK on、日本松下等国际知名锂电池企业,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持续优化客户结构。其中,2024年翔丰华通过德国大众的各项审核,并已向大众供货;SK on、松下目前处于产品认证及小批量试产阶段。

简言之,翔丰华凭借完备的产品线、持续扩张的产能、行业领先的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建立了显著优势。依托严格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翔丰华积累了优质且稳定的客户资源。此外,翔丰华推进国际化战略,持续开拓德国大众、SK On、松下等国际客户,成效初显。

 

三、近五年研发投入CAGR达38.19%,与固态电池领先企业清陶能源战略合作

随着下游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客户对负极材料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一致性等要求不断提高,这要求负极材料生产企业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动持续改进技术,并实现快速响应和批量交付。

 

3.1、近五年研发投入CAGR达38.19%,研发人员占比12.56%

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翔丰华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投入。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翔丰华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1,524.1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5,558.20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8.19%。2025年上半年,翔丰华的研发投入为2,335.65万元,同比增长5.09%。

研发团队建设方面,翔丰华构建了以博士、硕士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团队,涵盖材料研发、工艺工程、设备电气等全链条专业领域,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工艺优化。截至2024年末,翔丰华拥有研发人员122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2.56%。

此外,翔丰华还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重庆大学等国内石墨研究重点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提供资金、场地、设备支持,共同推进石墨材料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3.2、拥有行业领先核心技术,与清陶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翔丰华在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领域都拥有了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具体而言,翔丰华主要产品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应用的核心技术均来自于自主研发,包括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高比表面积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一种硬碳包覆软碳被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等二十余项核心技术。截至2025年6月末,翔丰华拥有授权发明专利71项。

此外,翔丰华与清陶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将在固态/半固态电池高比容负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供应等方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截至2024年末,翔丰华研发的新型气相沉积硅碳负极材料处于样品测试阶段,其比容量达2,000mAh/g(传统石墨负极约350mAh/g),首次效率≥90%。

目前,翔丰华储备有硅碳负极、硬碳负极材料的生产技术,可应用于固态及半固态电池。其中,硅碳负极产品已移交多家电池厂商进行客户测试,具备产业化基本条件,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硬碳负极目前处于中试阶段,计划2025年产业化试验。

重视研发创新的翔丰华,近五年研发投入CAGR达38.19%,并打造了一支占比超12%的高素质研发团队。翔丰华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领域形成了核心技术壁垒,并前瞻性布局硅碳负极、硬碳负极等新型碳材料领域,以满足固态/半固态电池的高性能需求,为其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抢占了先发优势。

 

四、结语

在全球“双碳”战略深入推进、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以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共同驱动锂电池产业高速发展。作为锂电池关键材料之一的负极材料,其市场需求随之持续攀升,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家专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翔丰华依托丰富的产品线、持续扩大的产能、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并成功切入德国大众供应链,国际化布局初见成效。更为重要的是,翔丰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五年研发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8.19%,打造了高素质研发团队,拥有了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此外,翔丰华与固态电池领先企业清陶能源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储备有硅碳负极、硬碳负极材料生产技术,已具备产业化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