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樱木 编辑丨九黎
在阿里公司周年庆过去的10天,本地生活市场再次掀起波澜。
据悉,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上线团购业务,预计在9月20日同时上线淘宝、支付宝、高德三端。根据报道显示,团购业务将在上海、深圳、嘉兴三城多个核心商圈率先启动试点,此后陆续上线全国一二线城市。而在随后的黄金周中,团购到店业务将迎来高峰期,而阿里系产品将直接与美团点评开启竞争。值得一提的是,高德作为阿里线下生活服务的超级入口,10天前刚发布扫街榜,如今又接入团购业务,快速在到店领域布局,引发关注。
根据高德官方的数据显示,扫街榜上线之后成绩非常出众,单日曾拿下超4000万DAU,其中高德扫街榜上线第一周上榜烟火小店的流量增长了187%。在社交媒体端,以小红书为代表的平台上,扫街榜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用户自发分享探店体验、交流榜单推荐的内容层出不穷。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对扫街榜的参与热情不仅体现在讨论中,还直接推动了产品迭代 ——高德官方基于多轮用户调研,推出了多项针对性的产品升级方案。
这些亮眼数据与积极的用户反馈,并非产品短期热度表现。一方面,它印证了扫街榜用出行连接用户与本地生活”的产品逻辑精准击中了市场痛点。
另一方面,这种 “用户主动参与+商户流量增长”的双向正循环,也侧面暴露了当前到店业务的市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用户还是商户都有较大的需求仍未被满足。而从业务逻辑来看,高德地图导航+扫街榜,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搭好了到店业务的骨架,而此刻上线团购业务也是一种大势所趋。
此次阿里对本地生活市场的整合,是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巨大需求的体现,从淘宝闪购的成功,到高德扫街榜拿下天量DAU,再到团购上线闯入美团点评腹地,似乎都意味着,本地生活市场仍然拥有着巨大的潜力,而高德以及背后的阿里正在用协同创新成为新的破局者。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CFO徐宏几个月前接受采访所言,阿里要花两到三年时间,把服务业搬到平台,加大它们的数字化渗透率,撬动一个十万亿以上的“新型服务业电商”市场。
而即将上线的团购业务也正在以阿里的方式,打开本地生活的另一重景象。
扫街榜后,高德领衔上线团购业务
从数据视角来看,高德做团购的底气非常足,根据 QuestMobile 数据,高德地图2025年7月的平均DAU已经达到1.86亿,是大众点评同期的6倍,到了有充分能力做分发的阶段。而在晚点的报道中,高德内部曾经有一个 “121理论”,解释高德产品的三个发展阶段:100万DAU的时候只做好一个功能;到了2000万DAU,从专注产品体验开始考虑做一个平台;等超过了1亿DAU,这个阶段高德能够做分发,可以开始做别的事。
同时,从业务逻辑来看,扫街榜成功之后,高德领衔上线团购,似乎也是完善场景的一道必选题。
当扫街榜成功搭建起地图与商家的流量桥梁之后,让用户与本地商户的连接从 “看见店铺”走向“产生兴趣”,而即将上线的团购业务,就像是顺着这一场景逻辑自然生长的下一步,它并非凭空新增的功能模块,而是带着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积累的生态资源(如支付体系、商户服务经验),试图将“找店”的流量进一步转化为“消费”的实际动作。
正是在这样的承接下,再从业务本身的逻辑复盘就会发现,地图导航+高德扫街榜+团购的组合,从本质上来看,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对用户“出行-找店-消费”全场景需求的连贯延续。
具体来说,无论以哪种形式出行,用户的核心动作是 “导航去某地”(比如去商圈、写字楼、景区),而“吃什么,买什么”是导航途中自然衍生的“即时需求”,而从扫街榜发布开始,它就不只是 “榜单”,从某种程度上也在承担适配导航场景的 “决策工具”的角色,随后而来的团购,则更像是完成痛点与解决方案的闭环。
在传统模式下,用户的痛点已经非常明显,即需在导航APP生活服务APP间不断切换,无论谁是入口,落脚点是“抵达”,而扫街榜+团购,也令高德的到店心智进一步强化。高德能够承接 “即时性、位置依赖性”的消费需求,这是其他平台无法复制的“场景效率壁垒”。也是高德团购必然产生的动因。特别是在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商圈中。
而随着这个逻辑,继续推演,当高德的长尾功能逐一落地,本地生活服务的整体链路将被有效串联,无论是高关联度地,聚焦出行链路中必然发生的需求,如餐饮、酒店、景区,还是基于 “目的地场景”延伸的生鲜配送、家政维修需求,都将与高德适配。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超级入口重构本地生活服务逻辑——从“人找服务”升级为“服务找人”。
而从高德的视角来看,在一个APP内,通过心智的交叉互补,已经可以实现出行导航+目的地推荐+到店+团购+评价的一站式全链路闭环,这也就意味着,高德作为线下超级入口的想象力完全被打开。
那么,更进一步来看,对于本地生活生态的影响会是什么?
下一步,本地生活的胜负手在哪儿?
当阿里以高德领衔+多端联动闯入团购赛道,本地生活市场的竞争逻辑已从单一业务比拼 升级为生态能力较量。美团与阿里系的角力,本质上是两种商业模式对 “本地生活服务终极形态”的探索,而胜负的关键,正藏在场景闭环的完整性、生态协同的深度、用户心智的独占性的供给能力等维度之中。
先看场景闭环,这是两者效率之争的核心。美团走的是“用户主动搜索”的路子,形成“点评内容帮决策、团购或外卖完成消费”的链路,虽说依托大众点评的内容沉淀能精准对接用户有明确目的的消费需求,但这种模式存在天然断点,即当出行需求大于内容需求时,流量即开始流失。
而从这个视角来看,高德则显得更加连贯,从 “出行场景”为起点,搭建了导航触发场景、扫街榜帮助即时决策、团购完成到店消费的全链路闭环,把服务直接嵌入用户的出行流程里。
要知道,高德已经是地图赛道的国内第一,流量是大众点评同期的 6 倍,这些用户本就带着明确的出行目的,更接近即时消费,这种“服务找人”的模式似乎更符合用户需求。
而从生态协同来看,双方资源整合厚度似乎也有差距。从实际出发,说到底美团点评靠的是 “自身业务飞轮”,用高频刚需的外卖带动酒旅、到店团购等低频业务,虽然能通过单一APP内的联动快速建立用户心智,但生态边界很有限。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高德以及背后的阿里系在生态方面显然更厚,从电商到支付,再到本地生活的到店与到家,多端的互通,这种横跨多个方向的生态网络,让团购业务成了阿里数字经济体系里的有机组件,不管对商户还是用户,体验都更连贯。
不得不说,这一点在淘宝闪购上的成功已经完成了验证。而在用户心智一方,美团深耕多年,但心智有所局限,得靠用户 “主动唤起”,只有明确有消费需求了,才会打开美团,这一点也是其生态上的瑕疵。
当然,美团并非没有壁垒,比如强大的履约能力,以及庞大的外卖消费频次与骑手团队,都是其壁垒,但单从到店方向来说,这些壁垒似乎功效有限。
总的来说,美团的优势在垂直领域的深度沉淀和成熟的用户心智,但受限于场景闭环不完整、生态协同的局限性,高德与背后的阿里则胜在场景效率高、生态协同强,只是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活服务的用户心智。
未来谁能赢,关键就看谁能更快定义 “本地生活的终极形态”——是美团那样的专业垂直平台,还是阿里系这种场景化超级入口。不过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竞争最终会让用户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也让商户有了更多元的经营选择,推动整个本地生活市场变得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