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储能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十年”。9月22日,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并重点推动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长寿命、高安全能源存储装备。在这一政策东风吹拂下,永泰能源(600157.SH)凭借其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正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打开绿色矿山转型升级的新通道。
政策利好矿山储能应用 永泰能源光储项目成标杆
《指导意见》表示要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特别提及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这一方向与矿山行业对安全、稳定、应急供电的刚性需求高度契合,矿山作业对供电稳定性、极端环境适应性要求严苛,储能技术不仅能解决光伏等新能源的间歇性问题,更能通过“平急两用”特性保障生产安全,为通风、提升等关键设备提供可靠电力支持,成为矿山绿色转型的“刚需配置”。
在矿山领域,这一政策正转化为具体实践——永泰能源凭借在钒电池储能全产业链优势,已成功进行矿山+储能探索,破解安全运营与低碳发展的双重命题。
据了解,永泰能源旗下南山煤矿的“光储一体化”项目已成为标杆案例。该项目集成2.7MWp光伏与1.5MW/6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自2024年9月投运以来,已实现光伏累计发电294万千瓦时,储能充放电186次,放电量超76万千瓦时。它不仅显著降低用电成本,更构建起矿山应急供电的“第三重保障”,成为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和安全生产瓶颈的“金钥匙”。
项目采用永泰能源自研的32kW钒电池电堆,已获中国电科院认证,并于2025年9月完成技术迭代,电流密度提升至180mA/cm²,能量效率超80%,跻身行业先进水平。这一成功实践,为大量矿区利用采空区、沉陷区布局“光伏+储能”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山西省明确要求所有正常生产建设的井工煤矿必须实现“双回路”供电,并配备可快速启用的应急电源,这也为储能应用创造了政策窗口。
技术突破打破成本壁垒 钒电池产业化进入快车道
如果说南山煤矿钒电池储能项目是技术落地的“样板间”,永泰能源新加坡公司Vnergy的技术突破则为行业发展打开了“天花板”。针对政策重点支持的钒基液流电池技术,Vnergy研发的全球首创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一举破解了传统钒电解液成本高、温度适应受限、容量提升难三大行业痛点。
在成本控制上,该材料可将正极电解液成本降至传统方案的40%~60%,结合短流程工艺后更有望再下降40%,从根本上打破了储能项目落地的经济性瓶颈。性能层面更实现跨越式提升:工作温度范围由目前的10℃~40℃拓宽至5℃—70℃,无需额外温控设备即可适应矿山复杂工况。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材料可无缝接入现有钒液流电池系统,为钒电池储能进行入矿山发展提供了成本优势,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
目前,Vnergy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已完成多功率电堆测试,用于5kW系统的产品进入生产阶段,第二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已研发成功,性能实现翻倍,负极材料研发也在同步推进中,计划2027年底实现负极钒用量降低50%的目标。凭借这项技术,Vnergy已与国内外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西南地区10kW/40kWh项目进入立项阶段,北美家庭储能上市公司开启对接,并联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权威机构开展产品认证,全球化技术输出态势初显。
全产业链优势日益凸显 永泰能源迎来储能新纪元
从政策响应到技术突破,从示范落地到产业拓展,永泰能源构建的“资源+技术+项目”钒电池储能全产业链优势日益凸显。依托优质钒矿资源、自主电堆核心技术与国际化研发团队,公司正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既呼应了《指导意见》中“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的要求,也为矿山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可落地、成本可承受、安全有保障”的系统化储能解决方案。
随着国家《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的实施与推进,钒电池储能技术在矿山领域的应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永泰能源借助自身钒电池全产业链和煤矿行业深耕多年的优势,以政策指引与核心技术创新形成合力,有望在矿山储能领域实现新发展,促进“黑色煤炭”向“绿色能源”转型,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注入创新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